徐悦抖音(徐悦)
于是在西文思想语境中,哲学-形而上学就是研究作为第一原则的存在的学科,最终形成了关于存在的知识体系。
(《马一浮集》第一册,第530页)向外求知,是谓俗学。学术研究从表相至遣相,是一个跨跃性的递进。
民众日常祭祀礼仪风俗,只是浑然不知而已。马公深明佛学要义,故以佛学自性智慧解读六艺的自性庄严,来阐明六艺对人类自性庄严的知解与人类自性智慧知悟的伟大学术意义。吴宓先生对陈寅恪先生高抗之气节大为赞赏:然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禆于全世界,而佛教亦纯正。马一浮先生曾倡导:国学是六艺之学。刘先生的文字意涵丰赡,意味无穷,为我所喜爱。
然马一浮先生却反复说明,如果没有佛氏义学和禅学的渗入,儒学的义理便无法得到通彻的阐发。此种学术名相思维,累赘了多少学人的心智,为误匪浅。佛教一般以为,解脱的关键即在于以般若智体证性空之理。
由此,在宋明儒那里,理是实理,事是实事:实有是理,实有是物(6)8。譬如燃灯,灯虽能照,在大风中不能作用,若置之密宇,其用则全。在朱子看来,本心源于天地生物之心,冲漠无朕,以感应为义。天台宗讲一念无明法性心,无明当体即空,当体即是自性清净心,空性即心,心即空性。
陆九渊对此表示了称许,说此理已显(8)。心体不仅是成佛的内在质地,而且被升华为宇宙万物的本体。
《孟子·尽心》注云:心, 人之神明。佛教心性之学,讨论成佛的可能性及根据问题。朱子继承孟子本然之心的说法,同时又把格物视作认知过程,最终又以道德本心统摄认知心,以心理合一统摄心理二分。唐代李翱提出灭情复性说, 认为情是性之所发。
宋明理学的性情论是受到佛家性情学说的启发和影响。这有如缘起性空, 世间人只能概念性地思量、认知这个道理, 而惟有圣者方能亲证 (直观明见) 缘起性空之理。朱熹认为,须是静坐,方能收敛(2)。40 (9) 《朱子文集·续集》卷10载:孝述尝求夫心之为物, 窃见大学或问中论心处每言虚言灵, 或言虚明, 或言神明。
《起信论》认为真如心不变随缘,生一切染净诸法。在印度佛教中,所谓心性合一乃是以境(空性境)为主,以心合境。
而作为良知的流行发用,经验情感和行为则是普遍天理的特殊化、具体化。詹阜民记述:在聆听陆九渊学者常能闭目亦佳的教导后,他无事则安坐瞑目,用力操持,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但对此仍有疑虑,以请示先生。
然而,佛家也讲理事不二、无明即法性、世间与涅槃不离,禅宗就明确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慧能禅宗认为,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3)30,无明妄情其性是清净心,透过众生无明妄念,即时豁然,还得本心(4)31,也即顿悟成佛。(4)21此即实现了的本质本已的道德意识(尽心知性则知天),体现了心性合一。所谓性空,是说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心性合一,是从先天本心角度立论。但又说:心是动底的物事,自然有善恶(1)36,此心非神明之本体。
张载则认为, 情是性之所发, 性无不善, 情有善恶。(《朱子语类》, 中华书局1986年, 第324页) 朱子说:致知乃本心之知。
来源于天理的性,内蕴于本心,成为心的本质规定,即心之性(理在人心,是之谓性(5)14)。宋明儒学非常注重对心性的修习和证悟,并且借鉴了佛教静坐方法。
人先天就有自然为善的能力和倾向, 这是以动力论来说明人的本性。通过参天地赞化育,发挥心本体的创生功能,将宇宙创造成合目的道德世界,实现宇宙自然与道德秩序的统一。
南北朝地论、摄论师以及《起信论》都认为众生本具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真如心),具有先天的解性或本觉。朱子的静中工夫,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不昏沉,保持着觉醒的意识,但这种本心的昭昭不昧,不具有日常经验中的思虑和感受活动,也就是说没有意识对象。不过,在佛教中,禅定并非被视为实现解脱的唯一方法。七情即经验情感, 发自形体 (气)。
如他说:致知, 则理在物, 而推吾之知以知之也。朱子作总结说:孟子持性善说, 性发为情亦善, 程子、张子认为性本善, 但情发于血气心知, 气禀有善恶, 故情有善恶 (7) 33。
宋明儒学与佛教心性论都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在历史的发展中,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在理论结构、实践模式中存在着相通之处,但就思想内容和实质来看还是存在差异。先秦儒学对于心性的探讨,主要停留在现实经验的伦理道德层面。
但是单纯的静坐只适合初学者,故提倡主敬,其方法是收敛身心,常惺惺,使本心保持昭昭不昧。此情是理义悦心之道德之情。
儒家所说本心根源于天道生生实体,心体或性体既是道德本体,也是宇宙本体。禅,梵语为禅那,意思是静思,使心中任何念头都不发作,最后进入一种绝对虚静的状态。(《王阳明全集》,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第108页) 说明良知并非可以独立自在的实体, 而是在感应处当下照面。唯识宗即是把真如理视作识心之性,当真如理成为心的所缘境时,则转识成智,达到境智合一(心性合一)解脱之境。
心性合一的传统来自于先秦思孟学派。但是佛教所说情皆是无明妄念,是性沉沦于生死烦恼世间的结果,故是解脱生死所要消除的对象。
对理的不同理解,体现了儒学心性论与佛教心性论之间的本质差异。这种方法实际上直接受禅宗的影响。
先秦儒学就开始讨论性情问题,但真正将它纳入形而上学范畴体系的,是宋明理学。在儒家看来,只要始终保持本心对理的自知明见,则静亦定,动亦定。